影迷会,成员过万,有许多资深会员会龄都超过十年。用“柠蜜”永久名誉会长张义的话说:喜欢宁姐,不仅仅是喜欢她的人和她的戏,更因为那些逝去的青春。虽然最初想要启动扶持新晋导演计划时并未想过于高调,但从在商言商的角度来说,越是高调宣传就越对提高天幕的声誉有利。而且间接对这项计划有更好的推进作用。所以在天幕几个部门积极配合下,被命名为“香港之光”的新晋导演扶持计划正式上马。记者招待会上,作为老板发表感言,大谈“香港之光”的刘得华很是出了一下风头。一时之间,业内对天幕的评价极高。不过夹杂在一片赞誉声中总有些不和谐的声音,认为天幕的做法根本就不是本着良心要为日渐低迷的香港电影做贡献,而是为了自己出风头。
不管什么年代,这种红眼病现象总是避不开的。无论安宁还是刘得华,都没有把这种小事放在心上。充耳不闻,只在投递的几十份计划书中细细筛选。“香港之光”不比天幕自拍片,只要剧本好公司觉得有利可图就可以资助投拍。初选收到的除了剧本外还要有完整的计划书。虽然刘得华比较偏好文艺片,但最终还是决定不拘商业片还是文艺片。但既然是作为实验性电影,那么从剧本到导演,一定要极具让人眼前一亮的个人风格才可以。不如此,就算投拍了一部可以大卖的电影,可这次的活动也完全失去它的意义。在经过初次筛选后,先选出了三个新晋导演,名字都是安宁不甚熟悉的,可是光从剧本和计划书看,却倒也有些过人之处。正要安排面见详谈时,刘得华却突然打电话回来,说临时增加一个候选人。虽然不是很合规矩,安宁却也未曾放在心上。待看到和刘得华一起回公司的人,才觉惊讶。可看着面前平实的面孔,想了想便释怀。陈国这些年一直都在做副导演,之前也做了许多年场务,和刘得华认识一点都不奇怪。而且记忆中好像刘得华也曾资助他拍过电影。接过剧本,还没翻开,光是看到封面上的四个字,安宁便笑开了。香港制造,果然是呢4来“香港之光”要有个好的开始了。没有经过太多的周折,陈国就顺利成为“香港之光”首位资助的新晋导演。虽然记忆里这部黑色沉郁的电影投资很小,成本极低,可安宁还是大方地把两百万基金全部拨给陈国。顺带把对陈国极为欣赏的刘得华推了出去做监制。解决完“香港之光”的事情,已经进入六月。拍完黑侠后,安宁很是清闲了一阵。窝在家里,给宝贝儿子做了几顿饭,又很八卦地关心了下老妈与坤叔的最新进展,被老妈揪着耳朵一阵好吼,却只觉得可亲。无事熬上一锅好汤,跑到tvb探班。最近阿勒刚拍完电影男烧衣,刚刚晒得微黑的脸看起来又帅又酷。现在又接拍了tvb的台庆戏乾隆大帝,可算是人气大涨。被巴姐笑称人越黑越红。甚至媒体都已经开始传古天勒是“黑过刘清云,俊过郭富诚”让安宁也听得一头黑线,不知道还可以这样比的。在片场和古天勒聊了一会儿,在他开始拍戏时便转到办公楼。原本想去巴姐那里闲聊顺便很腹黑地想看看能不能挖个墙角什么的,就算挖不到巴姐,从巴姐手下挖到一个也好。可还没走到她的办公室,远远地便看到宣宣正往那边走。虽然现在和宣宣没什么心结,却也不想和她同时进巴姐办公室,便转身离开。转来转去却走到编审办公室。听到里面热闹的声音不禁有些心动。想想,先打了电话去茶餐厅,才敲门而入。果然,屋里几个脸熟的编审、编剧正围坐一堂,侃侃而谈。坐在正中间的正是安宁比较熟悉的鲍委聪和周旭鸣。看到安宁倒都笑起来。鲍委聪还笑道:“这时候来,难道是又要请我们喝下午茶吗?”“还是聪哥最聪明,一猜就中。我已经打过电话了,下午茶一会就到。”安宁笑着答应一声,也不多客套,便坐下来听他们聊天。整个tvb,可能没有哪个艺人像安宁这样和幕后混得这样熟。一方面因为安宁本身就喜欢写一些剧本,虽然大半都是抄来的,可内中有些东西却也有些是自己添加的。又想多学点东西,所以闲来无事,倒常买下午茶来看他们。几次下来,自然混得极熟。tvb的编剧和编审是两个不同的职务。编审动脑,编剧动手,一个出点子一个出文采。有很多编剧熬上几年才可以升作编审。所以在tvb,编审的地位比编剧要高许多。而且香港的编剧工作和其他地方有很大不同。其他地方的编剧可能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几个月拿出一个剧本来交差像安宁,就一直都是这种操作模式。可在香港,一个好的编剧绝不是这样做。他们总是动笔的时间很短,而和导演、监制或是像tvb这样的编审沟通得比较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聊天,从最初的构思开始聊,聊到一些细枝末节,确定自己已经完完全全明白到导演的全部意图才会动笔。有时候,就是做导演的赶他回去写,他都不肯,还会缠着你聊。赶得急了,来句很实际很现实的话:“我回去写很快的,可是如果我写出来你不满意怎么办?”这样一来,导演也无奈了,就是不太情愿也只能陪着聊吧,再怎样也得让人家完全明白你想要什么样的剧本才行。所以,香港的编剧都很能聊天,尤其是tvb的编审和编剧。只要是一有空闲就会坐在一起闲聊,不知哪一天,就会用到某天闲聊时说到的主意了。安宁一直都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