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益州奴》(1 / 9)

四地诸侯联合举旗谋逆,江山百废待兴之时战火再起,其中齐王李韬最为骁勇,其子小齐王李丰义亦是人中龙凤,齐王率兵自封地一路向北扩张,在南方渐成气候。继而风云变幻,其他三位诸侯相继落败,有的被生擒活捉,有的被身首分离,有的被剁成肉泥。

齐王所处局势逐步从势均力敌滑向寡不敌众,讨伐诸侯的军队突破关要天险,一路南下,最终齐王战死沙场,小齐王不知所踪,民间传他渡海而去。

周小将军周宗明在击败齐王后受封益州督尉,典掌军事,负责清扫战场、收编齐王残部,此外还需辅佐郡守重建郡县、劝课农桑、休养生息。

这日,天白得煞然,热气四溢翻卷,沟中虫子嗡鸣,市集人声倦怠。

市集摊子摆得乱中有序,正好留出三人道,讨价还价、奋力吆喝的喧闹盘旋在市集上空。

各地汇聚而来的看客、买家前遮后拥,走几步不时可见一群人围着摊子看热闹,还有四处踱步东张西望寻买家的人。

摊上卖的大多是家禽及其附属农产品,而货郎前围的人最多,他货担上挂着丝瓜瓢、扫帚、梳子、拨浪鼓等货物,一边卖还一边说顺口溜,好不热闹。

边地附近的罗族人今日也带了货物摆摊,有花纹瑰丽的毯子、打猎捕获的雉鸡以及风干的野猪肉等等,此次还带来了一个奴隶。

等了半天,罗族人摊上的货物基本售罄,笼子的奴隶除了刚开始还有人围着看新鲜,之后就无人问津。

边地的百姓虽已和罗族人往来多年,但仍鄙夷这些山民的“残暴”做法:罗族人在山中以村寨为单位聚居,以打猎采摘为生。此前道路不通、沟通不畅,山民们还有捉奴蓄奴的风俗,不少误入山中、冒犯罗族人的外人被关起来做了奴隶,那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这些奴隶们的家属也不知道从何找起,就算是碰巧在市集上找到了、赎回了,那奴隶也早已被操劳、折磨得命不久矣。

不过这种事情在罗族人和外界接触后大大减少。罗族人来到边地市集交换物品,得到种子并且学习种植技术,他们于山中开荒耕作,尽管收成聊胜于无,但移风易俗的进程仍在缓慢推进。

摆摊的两位罗族人开始用方言商议如何处置这个卖不出去的奴隶。

一汉子在这山民摊子前驻足,此人身长七尺,眉入鬓角,目露精光,蜷须浓髯,发髻裹着灰褐缁撮,粗布麻衣下鼓起健壮身躯,威风凛凛好似一尊门神。他瞪眼端详摊上货物片刻,开口就是流利的罗族话。

摊主倍感惊讶,三人宛如久别重逢的旧友,聊得热火朝天。那两个罗族人谈及笼子里的奴隶,发愁不知如何处理。

那汉子询问奴隶的情况,罗族人心直口快:这个奴隶三年前半夜偷鸡被抓住,村寨话事人让人给他后耳根刺了奴印,赔给了那鸡的主人家。那家是两个光棍兄弟,起先他们只是监督奴隶下田干活,后来竟把那奴隶当做“新娘”,夜夜春宵快活。半年前这兄弟俩娶妻分家,奴隶成了两家共有,这气血方刚的两兄弟时常把在妻子那碰壁的火气发泄到奴隶身上,没过多久这奴隶就病了。两兄弟嫌生病的奴隶晦气,就托他们到边地市集卖了。

那汉子听后暗自喟叹:即便是能够呼风唤雨的人物,一旦落入泥沼也难以翻身,何况孤家寡人、身陷陌乡,更是有口难辩、双拳难敌四手,好似剁爪拔牙的老虎。白日要扛着铁犁的重量,晚来还得背负两个大汉,个中辛酸,难为人道。那两罗族兄弟也十分凶狠,跟逮到兔子戏弄的野狼似的,即便同为男人,得了趣、餍足了欲望仍死咬猎物不放,一点希望也不施舍。奴隶见两人成亲后依旧不放过自己,精神头自然垮了,这身体也就病了。

这面上云淡风轻、内心暗流涌动的汉子名为郑潇,此前乃是周宗明的副将,周宗明受封益州督尉后仍追随其左右。

郑潇此次来到边地市集正是收到了小齐王李丰义踪迹的情报,说是在某个罗族人山寨里看到体型、容貌相近的奴隶。看管奴隶的罗族人那时已经打算到边地市集卖了这奴隶,于是接到情报的郑潇一边给周宗明报信,一边马不停蹄赶到边地,打算一探究竟,没想到恰好赶上那奴隶被售卖,至于这奴隶究竟是不是失踪的小齐王,郑潇还想仔细甄别一番,尽管他的直觉已确定了七八分。

郑潇问罗族人:这奴隶是否有姓名。

罗族人笑道:奴隶没名没姓,平日里要么称他“偷鸡贼”、“小贼”,要么直接叫他奴隶。

郑潇用脚尖踢了踢笼子,拿蔑称呼唤奴隶,然而笼子里的奴隶始终没正眼瞧他,任人踢踹,脾气软绵得好似一块任人宰割的肉。

郑潇皱起鼻子,心里嘀咕:这可不像那心高气傲的小齐王。

他转念一想,曾经高高在上之人眼下低贱入尘,甚至被拆卸了筋骨,大仇得报的痛快在郑潇的胸膛里激荡,又很快冷却——这保不齐是“敌人”的伪装。

昔日郑潇跟随周将军与小齐王多次交战,他左肩被小齐王搞出的伤疤还在隐隐作痛,使他想起那次战场溃逃的耻辱和复仇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